济南肿瘤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及相关因素

2022-04-19 02:50:49 来源: 济南肿瘤 咨询医生

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及相关因素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由于IMLN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不同影像检查的阳性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不准确,因此,明确不同影像检测下IMLN转移阳性率及IMLN转移的相关因素,对内乳区局部治疗方案及全身系统治疗方案的制订有所影响。 内乳淋巴结(IMLN)转移与乳腺癌患者N分期密切相关,进而也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目前,IMLN转移的诊断方式主要有解剖影像、功能影像以及术后病理。解剖影像包括超声、CT、MRI。 功能影像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PET-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SPECT-CT。由于内乳区位置特殊,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往往使IMLN的影像诊断率和病理诊断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明确IMLN转移的相关因素,对于指导临床上内乳区的局部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放疗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研究显示,内乳区淋巴结(internalmammarylymphnode,IMLN)转移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1,2],这对乳腺癌的全身和局部治疗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现代系统治疗体系下,当乳腺癌患者接受个体化系统治疗后,IMLN转移不再是患者总生存和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3,4],但IMLN转移诊断与乳腺癌患者N分期密切相关,进而也影响到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 由于IMLN周围解剖结构复杂,影像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不同影像检查的阳性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不准确,因此,明确不同影像检测下IMLN转移阳性率及IMLN转移的相关因素,对内乳区局部治疗方案及全身系统治疗方案的制订有所影响。 一、初治乳腺癌患者的IMLN转移率 1.术前解剖影像诊断IMLN转移率: 超声、CT和MRI等解剖影像检查是乳腺癌患者术前IMLN无创性诊断的重要手段。IMLN转移的典型CT表现为IMLN肿大,部分肿大淋巴结可累及胸骨。部分胸骨溶骨性改变伴随软组织块形成时,其CT表现与IMLN转移类似,增加了CT诊断IMLN转移的难度。而超声及MRI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CT[3]。Dogan等[5]报道,10%的初诊乳腺癌患者超声检查显示IMLN阳性,这些超声检查显示IMLN阳性的患者经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90%证实转移,其中1.3%的患者存在孤立IMLN转移,而且年轻患者IMLN转移比例更高。超声的介入使6.4%的患者临床N分期发生了改变,总体的临床分期变化率高达8%,部分患者因此改变了治疗策略。 但是该研究中40%的患者术前接受了新辅助治疗,而术前新辅助治疗可能进一步降低对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lymphnodebiopsy,SLNB)可识别的隐匿性转移IMLN的检出阳性率。在超声诊断时,IMLN易与内乳静脉交通支混淆,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较高、肌肉和脂肪组织较厚的患者IMLN转移的检出率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生理性和病理性IMLN在强化MRI图像上均能显影。多数研究显示,MRI可以发现直径约4.5~5mm的阳性IMLN,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93.3%和89.3%。 Sachdev等[8]回顾性分析了7070例乳腺癌患者治疗前的MRI影像资料,19例(0.3%)患者共25枚IMLN转移,96%的转移IMLN位于第1和第2肋间,其余4%的转移IMLN位于第3肋间。转移IMLN和内乳静脉的MR弥散加权成像均为高信号,因此,MRI多参数、多序列参照诊断可进一步提高IMLN阳性率。解剖学影像的转移IMLN诊断主要基于转移淋巴结大小及形状,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2.术前功能影像诊断IMLN转移率: 相较于传统的解剖影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CT或PET-MRI能进一步提高乳腺癌患者阳性IMLN的检出率(≥80%)[11,12],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阳性IMLN的检出率也可达55%[3]。PET-CT对初诊乳腺癌患者IMLN转移的检出率<10%[9,10]。临床分期不同,IMLN转移的检出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初治M0期患者,PET-CT诊断IMLN转移率仅为3.7%,而M1期患者升至9.5%[10]。PET-CT和PET-MRI诊断也有自身的不足。一是炎症、反应性增生等均可表现为PET代谢增高,二是检查费用较高,在基层医院目前尚未普及。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CT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功能影像,可作为PET-CT和PET-MRI的替代检查手段。常规SPECT通过对示踪剂颗粒的摄取显示淋巴引流的走向以及淋巴结的形态、分布以及大小,但由于缺乏精确的解剖定位,且核素注射点附近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lymphnode,SLN)显像易被掩盖,会导致检查结果的假阴性。 而SPECT-CT同机融合淋巴显像,基于同机CT影像,可以形成显像淋巴结的精确解剖定位,并通过三维重建,构建内乳区淋巴引流解剖图谱。我院王永胜课题组通过对不同99Tcm-硫胶体制备条件、注射部位和图像采集时间的不断探索,将乳腺癌基于SPECT-CT图像的内乳SLN显像率提高到了71.1%[11,12]。对于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IMLN显像率降低为23.3%[12]。对于初诊乳腺癌患者,SPECT-CT对阳性IMLN的检出率为24%~34%[13,14]。 3.手术乳腺癌患者的IMLN转移率: 尽管目前影像学手段检测IMLN转移的准确率逐步提高,但术后病理仍是诊断IMLN转移的金标准。由于IMLN的活检和切除未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存在一定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因此关于IMLN清扫和活检仍存在一定的争议[15]。 改良根治术中采用自体游离皮瓣行即刻 重建时,将内乳动静脉作为吻合皮瓣的受体血管,这一术式为研究IMLN转移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行自体皮瓣 重建的乳腺癌患者IMLN活检结果显示,3.6%~6%的患者IMLN转移阳性[15,16]。 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后,Ochoa等[17]发现,行游离皮瓣 重建的乳腺癌患者中,1.3%(28/2057)的患者IMLN转移阳性,而术前MRI诊断IMLN转移阳性率为11%。这28例IMLN转移的患者中,36%的患者仅有IMLN转移。相关性分析显示,T分期较早的患者易发生单独的IMLN转移。 与传统的IMLN清扫术相比,胸腔镜内乳清扫IMLN检出率相似,而且副反应少[4]。通过核素示踪剂显像引导IMLN活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内乳SLN检出率[18]。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21%的早期乳腺癌患者IMLN核素显像阳性,13%的患者病理活检内乳SLN阳性。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声学探头是通过捕捉沿着胸腔扩散的活动信号做出诊断,当多肋间均存在淋巴结放射性核素摄取时,容易增加SLN和非SLN的区分难度。
TAG: